位置:首頁 > 中藥 > 山萵苣

山萵苣

【藥材名稱】山萵苣
【拼音名稱】shanwoju
【別名】野生菜、土萵苣、鴨子食、白龍頭、苦芥菜、苦菜、野萵苣、苦麻、驢干糧、苦馬菜、野大煙、苦麻菜、敗醬草、苦馬地丁、土人參
【科屬】【來源】菊科萵苣屬植物山萵苣,以全草或根入藥。
【產(chǎn)地】除西北外,幾廣大布全國各地。

【性味】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苦,寒。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解毒;活血;止血。主咽喉腫痛;腸癰;瘡癤腫毒;子宮頸炎;產(chǎn)后瘀血腥痛;疣瘤;崩漏;痔瘡出血
【采收加工】夏秋開花時采全草,秋后至春夏開花前挖根,除雜質(zhì),曬干。
【化學成份】全草含α-香樹脂醇,β-香樹脂醇(α-amyrin,β-amyrin),羽扇豆醇(lupeol),偽蒲公英甾醇(pserdotaraxasterol),蒲公英甾醇(taraxasterol),計曼尼醇(germanic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菜油甾醇(campesterol),豆甾醇(sitgmasterol)。
【藥理作用】山萵苣所含的豆甾醇可明顯降低小雞血中膽固醇,而對心和肼無明顯影響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
山萵苣 二年生草本,高90-120cm,或更高。莖無毛,上部有分枝。葉互生,無柄;葉形多變化,條形、長橢圓狀條形或條狀披針表,不分裂而基部擴大戟形半抱莖至羽狀或倒向羽關(guān)深裂或全裂,裂片邊緣缺刻狀或具鋸齒狀針刺;上部葉花期枯萎;上部葉變小,條狀披針形或條形;全部葉有狹窄膜片狀長毛。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寬或窄的圓錐花序;每個頭狀花序有小花25個,舌狀花淡黃色或白色。瘦果黑色,壓扁,邊緣不明顯,內(nèi)彎,每面僅有1條縱肋,喙短而明顯,長約1mm,冠毛白色?;ü?-11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
生田間、路邊、灌叢或濱海處。除西北外,幾廣大布全國各地。
【性狀】
性狀鑒別:根呈圓錐形,多自頂部分枝。長5-15cm,直徑0.7-1.7cm。頂端有圓盤形的芽或芽痕。表面灰黃色或灰褐色,具細縱皺紋及機警向點狀須根痕;經(jīng)加工蒸煮者呈黃棕色,半透明狀。質(zhì)堅產(chǎn),較易折斷。折斷面近乎平坦,陷約可見不規(guī)則的形成層環(huán)紋。有時有放射狀裂隙。氣微臭,味微甜而后苦。莖長條形而帛皺,葉互生,無柄,葉形多變,葉緣不分裂、深裂或全裂,基部擴大戟形半抱莖。有的可見頭狀花序或果序。果產(chǎn)黑色有灰白色長冠毛。氣微,味微甜而后苦。
顯微鑒別:根橫切面:最外層偶見呈切延長的表皮細胞,黃棕色。皮層很窄,由3-10數(shù)列切微延長的薄壁細胞組成;內(nèi)皮層明顯,細胞徑向壁上有時可見凱氏點。韌皮部薄壁細胞靠近內(nèi)皮層處赤呈切向延長,向內(nèi)側(cè)為類圓形;篩管群與乳管群交錯呈放射狀,排列成一狹行,乳管圓形或圓多角形,直徑約至24μm。形成層明顯。木質(zhì)部寬闊,導管大多呈一列性放射狀排列,為多角形或圓多角形,直徑約至36μm。射線寬5-19列細胞。
粉末特征:黃白色。①菊糖大量存在,形巨大,類圓形或扇形,紋理清晰。②木栓細胞呈長方形,長60-90μm,寬40-60μm。③乳管分枝狀或成碎片,多與薄壁細胞共存,內(nèi)充滿乳汁。直徑約16-28μm。④導管多為網(wǎng)紋和梯紋,單獨或成束存在;赤可見螺紋導管,細小。直徑12-20μm。⑤纖維較少,呈長梭形,胞腔明顯,壁木化,單個或成碎段。
山萵苣圖片
山萵苣原形態(tài)
山萵苣原形態(tài)
山萵苣
山萵苣
山萵苣原植物
山萵苣原植物
中藥-山萵苣
中藥-山萵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