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:首頁(yè) > 中藥 > 臭茉莉

臭茉莉

【藥材名稱】臭茉莉
【拼音名稱】choumoli
【別名】臭矢茉莉(《嶺南采藥錄》),蜻蜓葉、老虎草、小將軍、大髻婆、過(guò)墻風(fēng)、冬地梅。
【科屬】為雙子葉植物藥馬鞭草科植物臭茉莉的根與葉。
【產(chǎn)地】分布于福建、臺(tái)灣、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

【性味】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苦;辛;溫。歸心;脾;腎經(jīng)
【功能主治】祛風(fēng)濕;強(qiáng)盤骨;活血消腫。主風(fēng)溫痹痛;腳氣水腫;跌打扭傷;血瘀腫痛;痔瘡脫肛;慢發(fā)現(xiàn)有髓炎
【用法用量】
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;或入丸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;或取根皮搗敷。

【附方】
1.治風(fēng)濕性關(guān)節(jié)炎,腰腿痛,癱瘓,腳氣水腫:臭茉莉干根一至二兩。煎水服。(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(cè)》)

2.治皮膚瘙癢,疥瘡皰痊:臭茉莉鮮葉適量。煎水洗患處。 (《廣西中草藥》)

3.理腳氣,治腳痛:臭茉莉根燉雞食。服二、三次。(《嶺南采藥錄》)

4.治痔瘡,脫肛:臭茉莉干根適量。煎水坐浴。(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(cè)》)

5.治風(fēng)濕骨痛,腳氣水腫,白帶,高血壓,支氣管炎:臭茉莉根、葉五錢至一兩。水煎服。 (《廣西中草藥》)

6.治慢性骨髓炎:冬地梅根一兩,艾頭五錢。煎湯燉瘦肉服,每日一劑。另用大薊根二份,生姜一份,搗爛外敷局部,早晚各一次。癥狀緩解后用小號(hào)紫珠根一兩,金銀花頭五錢。煎湯燉瘦肉服,連服二至三劑以鞏固療效。(福建《中草藥新醫(yī)療法資料選編》冬艾湯)

【采收儲(chǔ)藏】
全年可采。洗凈,切片,曬干或鮮用。
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
全草含黃酮甙、酚類、皂甙、鞣質(zhì)。 根的石油醚及氯仿提取部分含蜂花烷(tri-acontane)、α-香樹脂素(α-amyrin)、赪桐甾醇(clerosterol)、(24S)-乙基膽甾-5,22,25-三烯-3β-醇[(24S)-ethylcholesta-5,22,25-triene-3β-ol]、β-谷甾醇及其β-D-葡萄糖甙。

【原形態(tài)】
1.重瓣臭茉莉 落葉灌木,高50-120cm。小枝近四棱形或近圓形,幼時(shí)被柔毛。單葉對(duì)生,葉柄長(zhǎng)3-17cm,被短柔毛或近絨毛;葉片寬卵形、三角狀卵形或近心形,長(zhǎng)10-22cm,寬8-21cm,先端漸尖,基部淺心形、截形或?qū)捫ㄐ?,邊緣疏生粗齒,表面密被伏生剛毛,背央密被柔毛;基部三出脈,在脈腋有數(shù)個(gè)盤狀體。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,排列緊密,花梗被絨毛;苞片披針形,長(zhǎng)1.5-3cm,被短柔毛及少數(shù)疣狀腺體;花萼鐘狀,長(zhǎng)1.5-1.7cm,5裂,裂片線狀披針形,長(zhǎng)7-10mm;花冠紅色、淡紅色或白色,有香味,長(zhǎng)2.5-4cm,花冠管裂片卵圓形;雄蕊常變成花瓣而形成重瓣。果近球形,直徑6-8mm。

2.丑茉莉 植株被較密的毛。單葉對(duì)生:葉片寬卵形、三角狀卵形或近心形。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,較密集,花及苞片均較多,花較大,單瓣;花萼長(zhǎng)1.5-2.5cm,5裂,裂片披針形,長(zhǎng)1-1.6;花冠白色或淡紅色,花冠管長(zhǎng)2-3cm,裂片橢圓形,長(zhǎng)約1cm。核果近球形,成熟時(shí)藍(lán)黑色,直徑8-10mm,萼縮存,結(jié)果時(shí)增大而包于果外?;?、果期5-11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
(1)生于溪旁或林下,多栽倍供觀賞。

(2)生于海拔650-1500m的林中溪邊。

資源分布:
(1)分布于福建、臺(tái)灣、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

(2)分布于廣西、貴云南等地。
【各家論述】
1.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洗疥癩風(fēng)腫。

2. 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(cè)》:祛風(fēng)活血,消腫降壓。
臭茉莉圖片
臭茉莉
臭茉莉
臭茉莉1
臭茉莉1
臭茉莉2
臭茉莉2
臭茉莉3
臭茉莉3